《願受傷後能重新活一遍》
這個部落格從2014年開張以來,不過十餘篇文章,多半是寫我因為「不明原因髖關節炎」而尋找醫生的紀錄,初衷是想分享就醫資訊給大家。
2017年1月,我在林口長庚置換右側人工髖關節之後,體能和活力逐漸恢復、甚至對身體的理解更好,不過生活並沒有恢復原貌,因為辭了工作、單身的我,徹底投入另一個職涯領域、另一個感情世界,而過去十餘年身體疾病的歷程,也決定寫出來,刻印在《願受傷後能重新活一遍》這本書裡面,於2019年9月出版。
書本上市後,不少親朋好友捧場,看到自己的作品擺在誠品書店的原木櫃子,我的心裡又開心又懼怕。開心的是自己成為一個擁有紙本出版品的文字作者,懼怕的是我不知它能否換得我想要的肯定。這期間,我接受幾個將這段經歷視為一個獵奇話題的媒體採訪,也被刊上line的一日頭條,但書本並未獲得市場關注,僅持續有零星的閱讀者,因為自身的疾病尋找到這本書,閱讀完之後,非常有共鳴,並與我分享。
謝謝這份小小的、像涓滴流水的喜悅,這兩年持續在生活裡給予我一點一滴驚喜。
2017年到2020年之間,我從原本的媒體編採、公關業,2018年考上國內的心理諮商研究所就讀。初衷是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治療師,但當時未想清楚工作發展、沒有被諮商/輔導人的經驗、也不夠認識自己,憑著過往傷痛所帶來的憤怒與希望感,報名、念了4個月的書、考試、面試,就像被撿起來一樣,順利進入這條未知的小路。然當時的我還以為,自己過往幾年的辛苦熬著、潛龍勿用的受挫,終於迎來光明大道。
直到經過將近3年在心理諮商所的學習,我才感覺在理解自己/療癒自己/以及將此專業作為一份工作的路上,要打的怪實在太多了,而且很有可能要延續一輩子,不停的變動,沒有只要做到什麼、就會從此一帆風順的事。因而從小到大倚賴的人生觀,被動搖了。
我從這段生命經驗裡得知的其中一點是,對於人生的轉折,我以前總是一心決絕,期待某一天徹底地、或完全地恢復過去的原貌,將希望寄托於也許從某一天起,我就可以跳躍至無憂的彼岸,並且靠著這股希望在絕望的現實裡面沒有放棄。
這股希望帶給我非常大的力量,驅使我一再往前,但這股希望也似像青少年的願望,是對於世界非現實的、過高的期盼,如果它一再沒有出現,我的失落感也越來越大,覺得自己「永遠也好不了」、「一直還沒好」。
在轉折裡面摩擦出來的痕跡,一筆一劃住在身心上,要帶著直至走完這輩子吧。受傷了就是受傷了,破掉的只能補,不能如初。置換過的髖關節,雖然使用上跟原本的一樣好用,但就是得要更仔細照顧和保養。
原來也沒有某一天,就能徹底離苦得樂,那些痕跡總是會時不時從心裡竄出來,甚至勾破皮膚,有時還牽連著以前尚未發現的故事,復健下去。但並不是帶著「我就是這樣子了」的悲觀。而是我可以好好照顧傷口,使疤痕美麗一點、癒合一些、看起來勇敢一些。
可以學著把這個禮物上原本沒有的蝴蝶結,打得好看一點。
活著,好像就是在做這件事。受傷、復健。
你再也不會是以前的樣子。
也可以,不再是以前那樣。
雖然如此,我也相信,不是每個傷痛,都有辦法面對。光是能夠決定要去面對傷痛,就已經不容易,更需要一些前置作業和周邊資源來輔助,也許是自己先有心疼自己的能力,也許是有人可以陪陪自己、支持自己,或者肯定自己。這條路,開滿荊棘,正面的、負面的念頭經常來來去去,路的盡頭也不是天堂,就是一條路,沿途有許多風景。
因此由衷希望,曾經有過、或現在、或已知道一生都難以脫離病苦的人,能夠時常感受到日常的快樂與愜意,能夠擁有與他人相互支持的連結,能夠肯定自己的內涵與興趣,藉此擁有面對劫難、傷痛的基礎裝備。
日後這個部落格,應該會較少提及我自己過去的身體醫療/髖關節疾病歷程,比較多放在我的生活、媒體或心理工作分享,畢竟那些事都寫在書裡面啦。如果想要知道更多身體醫療資訊,可以看看《願受傷後能重新活一遍》這本書,也許它能夠帶給你一些寬慰,知道曾有人與你同行。
最後附上我的醫療選擇,資訊如下:
置換髖關節手術:林口長庚骨科,謝邦鑫醫生。
術前/術後復健:台南必揚物理治療所,吳協興治療師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