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少年哪吒》:失去連結的青春
19歲,在傳播課堂上,教授帶著大學生賞析過一些片段,那時只能聽得進去教授對於影像語言、鏡位的分析,而且還是簡單版的,也吸收不了複雜的內容,畢竟那時連「後設」的概念都不太理解,也覺得影像本身好無聊,思索不出什麼意義,只想:這導演到底想要表達什麼? 32歲,在經過一些世事與內省之後,這些影像看起來就變得非常豐富了。相較於其他認真表達、力圖有所表現、給予觀者意義及感受的電影,青少年哪吒的每一場,不意在說故事,而是引導觀者把眼睛放回自己的生活裡,觀察那些平常忽略、不經大腦的畫面。 若仔細觀看生活,便能發現大千世界裡,眾人的一舉一動,在在傳遞出他們的內心與外在世界的關係,不需要過多情節和口語,就能讓觀者專注投入且著迷。 青少年哪吒有兩條劇情線、六個主要人物,時代背景在1990年代的台灣,顯現社會上兩種樣態的青少年、同樣的鬱悶及迷惘。一條線是重考大學的兒子小康(李康生飾演)、外省父親(苗天飾演)和本省母親(陸奕靜飾演)組成的家庭,另一條線則是兩個結伴偷竊營生的朋友阿澤(陳昭榮飾演)、阿彬,以及後來與阿澤發生關係的阿桂(王渝文飾演)。兩條劇情線後來有了交會的契機。 這是蔡明亮首次和李康生合作,開啟了後續蔡明亮紀錄李康生這個人逐漸熟成的歷程,是系列電影中劇情、對白最多的一部,也最好懂,此後的影像越來越像沒有訪問設計的紀錄片,只是觀察、再凝視眾人的內與外。 這是我的第一次完整地看蔡明亮的電影。許多影評和觀影心得提及電影中的水元素,包括阿澤家中淹水/暢通/又淹水的排水孔,和台北城市的雨夜,象徵情感流動,也讓電影充滿亞熱帶風情。 對我來說,這部電影既是在觀看這幾個青少年的日常生活,也在觀看他們和世界連結/世界對待他們的方式,如何與其鬱悶、迷惘互為影響。例如電影前20分鐘,就用父子的兩場日常互動戲,準確地呈現了小康和父親的關係。 第一場,小康打破窗戶。青少年意外弄得自己的手流血了,他逕自走到廁所要處理,但顯然又不懂該如何(像成人一樣)處理傷口,需要母親消毒包紮。此時的父親,對兒子頻頻發問:怎麼割破的?弄到什麼東西?你怎麼把玻璃打破了?但並未獲得兒子任何回應,這份對兒子的關切、探問意義、希望理解,就像對著空氣說話,使得他自己去找房裡找答案,卻仍摸不著頭緒。 第二場,他載著小康去南昌路吃水果。青少年一樣逕自走到攤位選好水果盤、給自己拿了一根叉子,逕自走到馬路邊吃,並未關注父親以及其他人事物。父...